青山不老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2022-12-16

本周三我讲了一节汇报课《青山不老》,课程是这样设计的:一、聚焦“老人”,提取老人重要信息 ,感受人物形象;二、聚焦“青山”,体会创造奇迹之艰难,感悟精神之伟大;三、理解“青山不老”之含义;四、明白作者之情感。对前两点的设计,我觉得挺满意,后两点总觉得内容有点多,强调人文精神太明显,毕竟是语文课,但不知怎么修改,便这样开讲了。


上课时,在我能力范围内都讲到了,只是遗忘了小环境的描写,这样“创造之艰难”便少了支撑,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突出得不明显了,整节课的灵魂便弱了。课下,任教授说了三点:第一,这节课设计内容太多,应重点朗读“青山不老”的语句,来突出“了不起的奇迹”;第二,关于老人创造奇迹之艰难,应用小练笔想想老人面对具体困难时是怎样做的,体会老人伟大的精神;三、课堂牵引太多。关于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明白的。第一次课程设计时,把重点放在了描写青山不老的语段,体会老人的贡献。可是,心里还是喜欢描写精神之语句,这跟想表现自己有关,而不是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毕竟需学习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 。这跟不自信有关,总想证明点儿自己 呦!另外,还是自己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到位,对课标不熟呀!所以,关于教材的选择,一定要深入钻研,才能对重点定位准确,讲课时重点突出。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有两点是欠缺的:一是自己对教材没有深度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与文中人物的灵魂没有碰撞,只是远远地看着人物之艰难。如果通过小练笔具体想想、写写人物创造奇迹的艰难,立刻就能让学生走进人物,感同身受,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子孙后代的精神”会屹立在学生心目中。那么,教学环节三就可以省略了 。二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不能很好地地听说读写融入到一节课中,这还跟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不够。《语文课程标准》有待深入骨髓了 。关于第三点,控制是因为自己心中没有底气,害怕学生问的问题广而深,而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也收不回来。课标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觉得这是需要条件的 。这需要教师的知识广泛,理念与时俱进,思维开放等。由此,我看见了自己知识的匮乏、理念的落后、思维的闭塞。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改变呀!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实践学科,而我更多关注的是人文精神的构建,并且只是通过单一的、想当然的“说”来训练,很少兼顾听、读和写的训练,好像有点儿上思想品德课的味道 。11月初,在人民会堂听了白皛老师的古诗文教学巜江南春》,白老师主要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读好古诗,在读中品作者之情感 ;肖绍国老师的《湘云醉卧》,关注细节描写想象画面进行各种读,品味文字的美 ;赵志祥老师的《司马光……》,让学生采用普通话读、河南话读、周口话读,横版读、竖板读,有标点读、无标点读,简化字读、繁体字读,品味文言文之美。他们传递的是语文之美,传承的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我的语文课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根据学情细致入微的方法引领和对语文态度的培养,突然觉得自己这20年的语文课白教了 。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却没有抓住重点,尤其看到任教授见缝插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种想提高生命质量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