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读后感阅读感想

2022-12-16

读后感一: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星星,这些星星都极为普通,甚至连婴儿都知道“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可是作者巴金却把这普通的星星写得非同凡响。文章从不同角度写星星,从故乡写到异地再到海上,甚至写到了国外,写出了星星的变化。作者四次写到了看星星,但看的地点却不同,第一次在家乡看,写了作者喜爱这满天的星星,这星星就像是母亲。第二次是在南京看,写了星星带来光明,星星就像是朋友。


  第三次是在海上看星星,这时,作者赋予星星新的内涵:星星是不变的,可这星星却能代表不同的人,在作者的眼中,这些星星代表着母亲,让作者倍感亲切。第四次,作者已经能看出星星组合起来的样子,甚至看出了星星的灵气。通过读巴金的《繁星》,能让人从他朴实的语句中读出他对家乡、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文中巴金写道:“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是的,一个少年时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去独自闯荡天涯的人,在休息时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吗?文中第四自然段在一般人读来可能有些多余,可我不觉得,因为前面总是写“我”看星星的感受而忽略了世界上无数的其他人,这里作者写了一个英国人在星空中看见了一个奔跑的巨人,这就充分说明了人人看星星是不一样》。


  世界上的东西很多,有心人看见他们会发出自己的感慨,巴金就是这样的一个有心人,他对事物独特的看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使他成为了文坛中耀眼的一颗繁星。



读后感二:

《繁星》中多是歌咏自然、母爱、童真、人类之爱的隽丽晶莹小诗。这些诗是诗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冰心的童年是偎依在自然的怀抱里成长的。她纯洁的灵魂在蓝天大海和母爱中浸泡过,少女时代又经中国传统的教育和西方教会学校的深刻感化,于是母爱、人类之爱和自然之爱的爱的哲学,便得到了强化和神化,而狂风暴雨般的“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又使她受到一次全新意识的“政治”洗礼。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自然会在她生活和思想里产生火花,理想、现实、自然,都有距离;矛盾、虚无、苦闷,是很难超越的人生。


  深蓝的太空繁星闪烁着,是它们无声的对语和赞颂。童年是人生的花季,纯洁无瑕,有一个绚丽的幻想的天空。但是童年是短暂的,于是诗人感叹道:“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诗人对于童年的甜美回忆总是伴随着对母爱及大自然的由衷礼赞。她写婴儿、青年、母亲,写梦幻、宇宙、自然,多角度地反复吟咏,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十分丰富的。“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两句话,把人类同大自然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种感人的甜美母爱,是人类之爱伟大旗帜!


  她的小诗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说她的诗是典型的哲理诗。“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小孩子!你可以进我的园,你不要摘我的花——看玫瑰的刺儿,刺伤了你的手。”“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校”诗集中几乎是随便哪一首,都具有一般人没有发现,或很少思考的既朴素又深刻的哲理。这些小诗,就像永含不化的口香糖,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从中得到的是经验,是教训,是关于社会、人生、世界、宇宙、自然的哲学箴言。苏雪林说,冰心的诗将那些常人抓不住和猜不透的人生、哲学内涵,通过“一朵云,一片石,一阵浪花的呜咽,一声小鸟的娇啼,都能发现其中的妙理;甚至连一秒钟间所得于轨道边花石的印象也能变成这一段‘神奇的文字’”。还说,她的诗虽是几句,有时数万言的哲学讲义都解释不出来,而“她只以十几字便清清楚楚表现出来了”。


  冰心这些趣味盎然、发人深思的格言式小诗,多有淡淡的哀愁。在艺术上,早年她追求“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境界,她的诗也具有这些特点。艺术上,赵景深称她的诗“一是用字的清新,二是回忆的甜蜜”,而苏雪林则用冰心评论泰戈尔作品的四个字——“澄澈”与“凄美”来评论她诗的艺术风格。


  苏雪林在评论《繁星》和《春水》时说:“中国新诗界,最早有天分的诗人,冰心女士,不能不算一个。……她在《晨报副刊》上披露了《繁星》和《春水》之后,便一跃而成为第一流的女诗人了。沈从文曾说冰心的作品“‘是以奇迹的模样出现’的”。还说:“……冰心,并没有费劲于试探,她好像靠她那女性特具的敏锐感觉催眠似的指导自己的径路一寻便寻到了一块绿洲。这块绿洲也有蓊然如云的树木,有清莹澄澈的流泉,有美丽的歌鸟,有驯良可爱的小兽……冰心便从从容容在那里建设她的诗的王国了。”而《繁星》则是她的王国上空的第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