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2022-12-16

教学反思




这次的工作室活动,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上一节展示课。我上的是《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仅用寥寥数字,就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即“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內容。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2.展开合理想象,讲一讲“他们”故事,讲一讲“我”的故事。3.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课文一共有两个自然段,最初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将两个自然段分开讲,把第一自然段读准、读通、读懂,再进入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因为考虑两个自然段是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第二自然段讲杜处士晒书画这天发生的故事。但是试上的时候发现这样子把文章割裂开来了,显得很零碎,每个部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学生上起来也是兴致不高,最后理解道理也没有水到渠成。


于是我立即更改了教学思路,始终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紧扣“三读法——读准、读通、读懂”来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因为多音字读音的不同是由意思决定的,所以我重点讲解了“数”这个字的读音,相机理解了“所宝以百数”。等学生读准确了,再指导其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接着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重点指导五个关键字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再让他们说一说文章的意思。


等完成了“读准、读通、读懂”这三个任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文中说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喜爱。不仅如此,他还 “常以自随”,此处我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可能在什么时候带着这幅《斗牛图》,学生可以想象具体的情景,这也为后面展开合理想象讲故事做了一个铺垫。在讲解小牧童笑《斗牛图》时,我带领孩子们探究小牧童“笑”的原因,再次指指画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小牧童知道画错了,从而理解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整节课,我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但是我自己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有一些困惑,也深知不足之处。备课时,我了解到牛打斗的时候,“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比如红牛饮料的标志,可不就是两只“掉尾而斗”的牛吗?包括书上的注释中也是提到的,也就是说,牧童说得并不对,也许他观察到的牛打斗的场面中都是“尾搐入两股间”,也许是他没有留意,那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牧童吗?那他对于戴嵩这幅《斗牛图》的质疑不就错了吗?那么苏轼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用这件事情来引出,真的合理吗?在讲关键字义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用了两幅图,


第二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摇动着的,学生一看便知。我又让他们观察第一幅图上牛的尾巴是怎样的,学生当然明白我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肯定是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啊。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这样的,第一幅图正是戴嵩的画的《斗牛图》,那不就是小牧童笑的画错了的图吗?那应该是“掉尾而斗”啊?再仔细观察那幅图,牛的尾巴只是没有摇动得那么大的幅度,然而的的确确是摇动着的,那我不就是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了吗?估计学生上完这节课都以为戴嵩的《斗牛图》是第二幅吧。我明知这样是误导性的,但还是为了善于理解以及我要贴出的“观图名义”的方法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备课的时候我查找了资料,看了这幅戴嵩的《斗牛图》,图中右上方有乾隆题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激露尾垂垂。”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当时可能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这幅图上牛尾巴的角度,你说是摇动吧,摇动得也没那么厉害。你说是抽缩着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他做了猜测,是不是这幅画是戴嵩后来重新创作的呢?是不是因为听到了牧童的指点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两幅《斗牛图》,杜处士晒的那幅和乾隆皇帝写题跋的这幅,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是不是不一样的呢?会不会小牧童笑的那幅就是像我出示的第二张图片这样的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自己这样草率出示两幅图一定是有误导性的。


还有一个遗憾之处,那就是我没有关于“题跋”的讲解,苏轼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则题跋,学生对苏轼的诗、词、文章都有接触过,但是题跋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老师应该做一些关于题跋知识的补充。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有这个环节的。我出示了一张课件,分三点对题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1.题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上的文字,写在前面的文字是“题”,写在后面的文字是“跋”,总称“题跋”。2.题跋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3.题跋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文、词等等。文字不多,但努力达到“笔简而意足”。接着我再告诉他们“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写在书前的序,“跋”就相当于后记、读后感,不过不管是写在前面的还是后面的,我们现在都统称它们为“题跋”。题跋的内容不多,但内容深刻,“笔简而意足”。相信这样讲的话,学生会对题跋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但是在试上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话时间来不及,讲故事的环节会被大大压缩,来不及让学生自己练讲,也来不及让其他同学点评,讲故事就显得走过场。通过权衡,我只好把讲题跋知识的这个环节删去了,但是内心是觉得很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