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2022-12-16

《爬天都峰》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1.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赵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首先复习生字词语,请同学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答出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随后赵老师追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写,怎样安排详略呢?”

     赵老师的这一问实在是妙啊,因为这篇课文它不走寻常路,没有像我平时教写作方法时反复强调的“起因、结果可以略写,经过要写得越详细越好”。这篇课文恰恰相反,叙述事件的起因,它强调了“我”观峰之陡直的畏难心理和老爷爷的外貌细节。叙述结果时,重在刻画老爷爷、“我”与爸爸的语言描写,表现“我”和老人互相激励,给予对方勇气,攀上顶峰的精神力量。而对于我这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所强调的“经过”,作者仅仅用了69个字,但叙事清楚,绝不拖泥带水,颠覆了常用写作模式详略观。赵老师正好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了不是任何事情的经过都要详写,对自己最有感触的部分要详写,学生从中获得了写作的金钥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合理安排材料?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赵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让学生茅塞顿开,而且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赵老师不仅在课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写作指导,而且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也是高手。

       在默读第二自然段后,赵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笔陡。”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笔陡意在如何?”“突出天都峰不容易爬,要有勇气和力气。”“那我们该如何读这一自然段呢?”师生间心灵相通,配合默契,好不快意!

      赵老师进行了朗读指导:重点研讨“啊”字的读法。指多名学生朗读,老师引导:这段话要想读好,关键要读好哪个字? 以此来指导学生读好“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这段话里的“啊”字,不能读成赞美的语气,要读成惊奇、害怕的语气。精妙之处:一字传情,突出了山高难爬,为下文的克服困难做了铺垫。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是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很是精彩。学生弄懂句意后,赵老师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学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更加到位。

     纵观赵老师的整节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指导很好的结合起来,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值得我学习。